

▼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绛染朗读音频普汇网
之前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,正在找工作的人,找到了假装上班有限公司。
出租工位,模拟上班,日租30元。
他们之中,只有少数人是不想工作但要给家里交代的,更多的是暂时没有找到工作或需要办公场地的人。
在焦虑和压力之间,他们选择了“假装上班”。
当然,这并不少见,早在几年前便有过一阵“全职主妇租房假装上班”的流行,以逃避来自家庭的情绪内耗,保护身心。
但到如今,“假装上班”更多的价值是帮助他们度过空窗期。

辞职的人重返职场,还没有工作的人假装上班,职场焦虑并非个别现象,说着不上班的人,大多最后也选择了上班。
工作对于普通人而言,仍是稳定生活的强心剂。
中年以后,面临着职场和年龄的双重压力,越来越多人开始试图寻找长久的稳定,找一份越老越吃香的工作。

大冰的直播间里,有一位中年女性连麦咨询该不该辞职。
她在深圳的证券公司工作了12年,月薪2万,有一定的积蓄。
因为重复性工作太多,自己一直在原地踏步做基础的事情,年近四十,便想要休息一段时间,思考要不要换个赛道重新开始。
她有自己的优势,项目经验,有含金量的证书……
也有无法解决的顾虑,工资水平在当地只能解决温饱,工作没有成长的空间,如果不转行,回头也是再找类似的工作,继续重复现在的生活。
可一年半载后,能否有同样的待遇都是个未知数。
大冰给出的建议很直接:
尽量别让自己掉在地上。

没有其他的副业收入可以支撑起辞职后的开销,一旦放弃工作只能花积蓄;
没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去面临干出不进的经济困境,休息越长反而心里越慌;
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和转型方向,贸然辞职可能会陷入更迷茫的境地。
比起休息几个月换份工作,在不放弃现有的工作环境的前提下休息一段时间,才是最适合普通人的选择。
他的建议引发了很多人的讨论。
有人觉得人生不该被束缚得喘不过气,不应该有休息羞耻,不必要看到同龄人在上班便恐慌自己的“掉队”。
有人则认为,在现实的重压面前,盲目谈“休息自由”太过奢侈,普通人的试错成本太高,稳定才是首要考量。
中年以后的职场容错率越来越低,钱才是应对一切变故的底气。

没有钱的生活是缺了油的机器,转不动,还吱吱响。
在想要停下来的时候有底气普汇网,在寻找新机会的时候有支撑,手里得有钱。
毕竟,没有足够的经济储备,任何的休息和改变都可能变成一场冒险。
那么,究竟应该如何赚钱呢?
坦白说,普通人创业未必有这个能力,做副业未必有相应的技能,哪怕做时兴的自媒体,也要有偶然的泼天流量。
在找到更好的选择之前,上班就是普通人最稳妥的选择。
带来相对稳定的收入,还能让人保持一种规律的生活状态和社会联系。
没有多少人热爱,只要为了那份薪水,为了生活有保障,也会咬牙撑下去。
但稳定的收入,也需要有稳定的工作支撑。

这就要回到最初的话题,什么才是越老越吃香的职业?
不同人都有不同的答案。
有人觉得是律师、中西医,只要勤勤恳恳不断学习总结经验,随着年纪增长,自然会越干越值钱;
也有人认为是技术工种,学个木工、贴砖等手艺,看着不体面却能很赚钱。
同时间,也有许多人不再进行按部就班的工作节奏,选择逆潮流而行。
放弃他人眼里稳定的“铁饭碗”,舍弃对学历的崇拜,转而选择一些冷门却有含金量的行业。
总结下来,就是两个字:
经验。
并且必须是经验能发挥作用的职业。
不断累积、可以持续增值技能,自然不会被轻易淘汰。

可常言道:
看人挑担不吃力。
所谓的值钱工作,其实都是玩命的人在干。
律师要在前期得投入大量时间去学习法律知识,通过艰难的司法考试,这期间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。
进入行业后,又要从繁琐的小案件做起,不断积累实战经验,每一次庭审前的准备、每一份法律文书的撰写,都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。
再看中西医,中医要背诵大量的经典方剂,理解阴阳五行、经络穴位等复杂理论,还要跟着师傅临床实践多年才能出师。
西医同样要经历漫长的求学之路,本科、硕士甚至博士,还要在医院各个科室轮转学习,积累临床经验,面对各种疑难杂症,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。
小成本的生意赚辛苦钱,有门槛的工作赚技术钱。
各行各业都有其表面的光鲜,内里的艰难。

南风窗的一篇文章里普汇网,采访者梦媛5年换了6份工作。
她进过培训机构,当过国企员工,跳槽到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,最后进了“大厂平替”的科技中厂。
期间不乏有高薪的工作、舒适的环境、他人梦寐以求的大企业,但她发现,她还是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。
稳定单调的工作环境里没有严重的加班文化,但有着令人疲惫的办公室政治。
充满活力的宽阔平台给了她大显身手的机会,也给了她过度饱和的工作量、激烈进步的加班叙事。
工作换来换去,梦媛才幡然醒悟:
没有一份工作可以完美地解决所有问题。
工作的本身没有意义,唯一的价值就是换钱。

说实话,普通人的生活是很累的。
每天一睁眼,就要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,朝九晚六但存在隐形任务的工作,家庭里二十四小时无休止的琐事。
早出晚归,奔波在家庭、公司、孩子学校的三点一线,忙碌着房子车子孩子的中年三件套。
想尽可能抓住生活的确定性,但最后发现,生活最确定的,就是“不确定”。
诸如临时的任务,突发的意外。
比起一味地抗拒和逃避这些不确定,不如在能力范围内找回让自己快乐的能力。
考研英语讲师刘晓艳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,都踏入“错误”的赛道。
考取研究生的时候,想读清华,高分过了初试,最后却倒在复试上。
想当律师,用5个月的时间过了法考,希望在国际法庭上为中国人全英文辩护,结果机缘巧合,成了一名英语老师。

所期望的与实际恰恰相反,所学的经历和从事的职业大相径庭。
但她没有就此消沉,而是在这些看似“错误”的选择里,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。
不管你成功还是没有成功,你想得到的不一定得到,但你只要是一个积极乐观不怕失败的人,一定能过得非常好。
说到底,稳定不是岗位给的,而是你的心态赋予的。
越老越吃香的不是行业,是你自身不断沉淀与积累的能力和经验。
比起找一份能庇护你一辈子的工作,不如经营好你的40-60岁。
一、尽量不用时间体力换钱
中年之后,健康就是你的第一笔积蓄。
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,除了让身体亮起红灯,颈椎病、腰椎病、过劳肥等职业病纷纷找上门来,也只会让好不容易赚来的辛苦钱,变成药费账单上的数字。
与其一味地为了赚钱而拼命工作,不如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提升自己、陪伴家人上。

二、要有转场意识
很认同一句话:
一个人掉在大海里,需要做的第一件事,是让自己能够呼吸。 不管用什么姿势,能浮在海面上,保持正常的呼吸,这一定是当下最重要的事情。
在中年这个阶段,能赚钱就是好事,能休息也是好事。
打破自我的枷锁,没有必要把所有精力都死磕在工作上,把自己困在办公室那一方小天地里。
也不要一直守着原有的工作模式和技能,被所谓的条件所限制,不敢轻易跳出舒适区,固步自封。

三、人事分离
把工作和生活中的情绪、人际关系等与工作本身适当剥离开来。
工作的时候认真工作,但不过度纠结于结果;
下班之后,就彻底放下工作,去享受生活,陪陪家人,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。
打工是为了更好地生活,而不是让生活被打工所绑架。
保持一颗平常心,才能在这疲惫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平衡和快乐。

就像余华所说:
不要为了不上班而羞愧,人都是不得已,才要去上班的。
十点君在这里也并不是要劝大家上班,吃工作的苦。
私心而论,大多数普通人上班的目的只有两个:
赚钱、不上班。
工作与不工作各有其意义和价值,并不是说只要上班就一定是好的,也并不是说不上班就毫无益处,有时候不上班反而能够让人得到休整与反思的机会。
只是我们需要明确一个事实:
难有尽善尽美的工作,多是努力谋生的普通人。
点个吧,工作再难,也别忘了好好生活;生活不易,请学会自己哄自己。
作者 | 微微
主播 | 绛染,电台主播、爱配音,神秘的爱猫人。
图片 | 视觉中国,网络(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2秒加星标,再也不担心找不到十点君↓↓


鑫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